前日,四川省人大召开《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立法座谈会,参会人员提出,部分条款违法成本太低,比如拟最高罚200元的随地吐痰,“应该以最高2000元的处罚给予重罚”。随即,网站对此发起网友投票,超过七成的网友认为,最高2000元的处罚太多了。(见2011年7月14日四川在线)
诚然,为美化优化城市环境建设,科学文明地管理城市,争创文明卫生城市,各城市实施了“以乱治乱”、“以罚治乱”、“高罚治乱”的管理格局。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严禁乱扔垃圾、严禁随地吐痰等,统统均以“罚单”和“高罚”代替“原生态”的文明劝导执法。今日之四川随地吐痰开出二千元的高罚单便是最好的诠释。
如果说,一口痰价值二千元的话,这张嘴真该抽;一口痰罚款二千元的话,别怨痰贵,只怨嘴贱;一口痰的文明标签到底值多少钱?五毛太低,也拿不出手,再说,还抵不上一张开罚单的单据成本费。若一口痰真要罚款二千元的话,那这文明和道德的标签到底价值几何?
假设,我们细算一笔账的话,如果拿这二千元去购买卫生纸,将其拉开则可铺设好几公里长的道路,足够吸走地上所有的口痰。然而,四川为何要将随地吐一口痰的罚款“标的”上升到二千元呢?还有,城市管理部门不能借高罚款“捆绑”自身的责任。这很值得物价部门、管理部门、卫生部门、财政部门、市政部门好好地协商与商榷商榷。
显然,四川为集中整治和管理城市“环境之乱”,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提出了“应该以最高2000元的处罚给予重罚”的议案。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随地吐一口痰,很有可能要付出二千元钱的代价。这种管理“招数”其本身毋庸置疑。
曾有人戏言,我国既是经济大国,也是人口大国,还是脏话大国……还可堪称为“吐痰大国”。记得,2007年俄罗斯媒体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中国人要随地吐痰》的文章,将随地吐痰视为中国的“民族灾难”。这篇文章名为“随地吐痰调查和追问”,实为狠狠地抽了几下中国人的嘴巴。
的确,随地吐痰已成为我们城市管理和公共场所管理的一大恶习,相关部门也出台过不少措施,比如要求随地吐痰者将地面清洁干净并处以小额的象征性罚款,但效果都不大。因此,面对如此多的人缺少公共环境责任感,或许对随地吐痰采取重罚的方式,有可能是根除该恶习的一个无奈的举措之一。因为利益的驱动往往是决定人们行为的主导因素。所以,“识实务”的四川则提出了“高罚治恶习”的城市管理议案。
还有人反应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中国人出了国,马上改了随地吐痰的毛病。这难道与国外整体社会风气有关,但不得不承认,一些国家新鲜的空气让人不容易起痰。这同时检验和考验着我们的城市管理部门还要把环保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更全面更务实一些。
有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城市管理者认为,罚款金额就高不能就低。因为,治痼疾需用重典,要罚就要罚重一点,让人觉得“这口痰好贵”,才能起到警戒的作用。还有人认为,建议对个人的罚款和集体的罚款要有所区别,个人以教育为主,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则要重罚。另有调查数据称,随地吐痰多数是一些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的民工等流动人口。因而,挨罚的大多是民工,还有生活水平较低的城市居民……还有,可笑可恨可气的是,曾也有人被现场罚款后满不在乎地掏出一张大票子说,不用找零,立马又吐几口,看似让人哭笑不得,实为一种文明素质还未得到全面普及。这是管理者的悲哀,更是国人的悲哀。所以说,这都离不开我们的宣传和教育。
综上,立法,特别是城市文明管理的立法,更要以人为本,制定标准固然重要,贯彻实施更加重要,既要考虑对老百姓的制约,还要考虑到政府的责任,还要考虑到民众对罚单的承受力,更要考虑到城市管理和居民的综合因素等。政府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要加大投入,完善公共卫生设施,让老百姓更方便,才能从根本上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显然,以高罚款代替文明执法,作为管理部门将自身的责任和职责“捆绑”到高罚款中去。这实际上就是行政执法“不作为”的一种表象。(熊传东)
- 2011-07-07由故宫的冰棍纸想起李鸿章美国吐痰挨罚
- 2010-07-12“不闯红灯者”重奖了,“不随地吐痰”呢?
- 2010-01-07在广州随地吐痰,吐的不是痰,是保障房?
- 2010-01-07香港吐痰也扣分 为何广州更像歧视
- 2009-09-15不能一味责怪“吐痰请向外吐”
- 2009-09-15不能一味责怪“吐痰请向外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