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从明年开始,要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其中包括不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工作,如第二年考研出国的学生。统计的目的是进行精准的服务和帮扶。 按照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乃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就业率直接与该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质量评估、经费核拨等方面挂钩。以招生计划的制定为例,教育部规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对于多数高校而言,生源的多少就意味着所收取的学费多少,而学费则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乃至寻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此外,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学质量评估,还是年度新增学位点审核等,每一个与就业率挂钩的项目,对高校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因而,就业率带给高校的是难以承受的压力。 不少高校选择把压力转嫁给学生。最直接的无非是要求应届毕业生必须先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方可参加论文答辩,取得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这在客观上让某些学生有了强烈的造假冲动,将其作为应付学校施压的权宜之计。近年来,自己刻章“签就业协议”、找校园内超市老板花两元钱盖章等就业造假现象时有耳闻,甚至出现了学生到网络上团购就业协议书的丑闻。 就业率造假现象带来的恶果显而易见。原本,对真实的就业率进行数据分析,可为有关部门的决策者提供可靠依据,减招、停办那些教育质量不高、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及时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然而,当造假的就业协议成为相关部门统计就业率的依据,注水的数据“看起来很美”,纠错机制 自然就起不了作用,最终进一步造成毕业生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人才结构性失衡。 教育部提出要从传统的关注初次就业率转向提高就业质量,从重视推荐毕业生转向关心学生成长,从就业部门向教学部门的简单反馈转向协同育人,统计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有的放矢地作好针对性的服务与帮助,值得点赞。不过,有关部门应该允许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较高的未就业率,淡化其与招生计划、经费拨款等方面的联系,既从面上也从点上统计未就业学生的所学专业、未就业原因等多方面情况,力求数据的呈现准确而且全面,才可以为后续的跟踪服务和帮扶提供依据、做好准备。 当然,更长远地看,应届毕业生实际上也是市场化的劳动力,应当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引导其明确办学定位、设置专业课程、制定招生计划,以长线措施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如此,统计未就业毕业生,也才不会沦为一个新的数字游戏。(福建日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