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哈尔滨市供热办这位负责人关于媒体报道的“冷热和谐论”,从表面看还是很有道理的。媒体报道就是要追求客观公正,既要报道社会存在的问题,更要反应工作取得的成绩。现在记者总那供热办的“冷”说事,却不提他们怎么“千辛万苦搞好工作”,这自然令负责人大为不快,一连三个“冷”字,凸显了其内心的极度“不和谐”。
那么,哈尔滨市供热办是如何“千辛万苦搞好工作”的呢?也许,从这位宣教处处长的行踪中,我们能窥豹一斑。昨天下午去滑雪,今天上午去开药,这是处长“公布”的最近行程。数万居民受冻于“冷屋子”,有人却潇洒地去滑雪,这就是处长所说的“千辛万苦”吗?也许有人会说,都生病开药了,还不算辛苦吗?可笔者却想不明白:既然是滑雪在前,开药在后,如果因工作辛苦生病了,为何还能去滑雪?如果因滑雪受冷生病了,又怎能无愧于辛苦工作的名分?
这样的“千辛万苦”,最终能换来怎样的“搞好工作”,就可想而知了。可处长不这样认为:出事的毕竟是少数,8000多件投诉,还不到住户的百分之一……这就是处长眼中的此次哈尔滨供暖事故的分量。透过这些轻描淡写的表述,人们似乎已经触摸到了,这次事故迟迟得不到解决的真正原因。
对待存心“挑刺”的媒体记者,个别部门总有一种天然的抵制本能,而哈尔滨市供热办的这位负责人,能将拒绝媒体的“小算盘”,同“和谐社会”这顶“大帽子”联系起来,在这一点上,倒是无愧于其宣教处处长的头衔。不过遗憾的是,处长眼里的和谐,只是希望媒体报喜不报忧,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只表扬成绩不指出问题;只是希望老百姓都闭嘴噤声,近万投诉户,数万受冻者,都能够无限忍耐充分理解,无人提半分意见。
很显然,这只是处长的和谐,并非社会的和谐,因为真正的社会和谐,是通过扎实的工作“干”出来的,而不是靠媒体“报”出来的。
' />核心提示:“新闻事实”与“社会和谐”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冲突,有关官员要求媒体“注意社会和谐”实际上是借“社会和谐”的名义来掩盖供热问题,从而规避供热企业的责任,其“拉虎皮做大旗”的做法背后隐藏着企业利益大于民生的心态
1月6日,记者就如何解决群众反映的供热设备故障问题采访有关部门,哈尔滨市供热办宣教处处长黄丽亚说,出事的毕竟是少数,并称媒体应“多报一报我们供热企业怎么千辛万苦搞好工作的”,不要“老报冷冷冷”,要注意“社会和谐”。(据1月7日新华网)
2009年雷人官腔层出不穷,2010年官腔界又出新作。官员此番言论不论从语气,还是从内容看,都可谓“官气逼人”。而其要求媒体“报功不报过”的思路深得逯军局长“替谁说话”的精髓,不同的是,这回用的是更直接的命令语气———多报功劳替供热企业说话。
“观其言、知其行”,官员在“注意社会和谐”的心态下,定然没少在媒体面前大谈供热企业的光辉业绩,极力掩盖供热企业的问题。供热事关民生,而报道供热问题是为解决民生问题,要求媒体避谈供热问题,实质上是漠视民生的表现。
多报一报供热企业的成就不是不可以,但供热企业的价值就在于为民众“保暖”,若部分人因供暖设备故障而在“受冷”的话,供热企业的成就从何表现?民生为大,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地解决民生需求比单纯的宣传更得民心,更能树立公共服务企业单位的正面形象,也更和谐。试想,一边是供热设备故障不断,一边是媒体大肆吹捧供热企业的成就,现实与报道的巨大反差难道会让社会更和谐吗?恐怕那样只会激起更大的民愤。
新闻报道一般都有对“真实”的诉求,在供热设备故障频发之时,媒体据实报道实情也是理所当然,那也是媒体社会责任之所在。“新闻事实”与“社会和谐”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冲突,有关官员要求媒体“注意社会和谐”实际上是借“社会和谐”的名义来掩盖供热问题,从而规避供热企业的责任,其“拉虎皮做大旗”的做法背后隐藏着企业利益大于民生的心态。
这名官员所说的“出事的毕竟是少数”,言外之意是少数人的问题不值得媒体报道。这种不把少数人的民生放在眼里的态度,实为荒谬。若按其意,少数的贫困人口、少数的失学儿童就要遭殃了。殊不知,多数也是由少数组成,解决少数人的民生问题一来可以让社会趋向于和谐的最佳境界,二来也可以防止问题向多数人扩散。如此看来,解决少数人的民生问题,并非不值一提。
抵御寒冷是民众冬天里最基本的需要,特别是在冰天雪地的北方,供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最近经常看到的因寒冷而致人死亡的新闻,媒体有责任也有必要报道“少数人”取暖这一关系民生的问题,从而引起舆论的监督,督促供热企业做好分内工作,从而减少潜在的事故。
' />典型的官样文章,冷漠的八股文风,不仅是对遇难者的冒犯,更是对社会民意的愚弄。难怪这一“最牛矿难新闻稿”引发了公众激烈的嘲讽和反驳。
其实,如此官样新闻,并不鲜见。各种媒体,到处都可见到类似的修辞。而这一官样文章的原创,并非新闻记者,乃是行政机关的总结。因此,官样新闻不过是让公众发泄怨气的影子,真正的始作俑者乃是无所不在的官僚作风。正如当地报道组所解释的那样:“我们真实记录了现场的一些领导讲话,并没有歪曲事实。”
言为心声,笔者不是恶意揣测,当领导说出“工作措施有力,取得很好成效”的时候,他考虑的恐怕不再是被困矿工的生命,而是一种辩解,而且是对上的辩解,并非对民意的交代。不客气地讲,这种冷漠无情的官场语言,是向上表功、向下诿过。说白了,考虑的只是自己的乌纱帽,根本不顾及死者家属的感受,更是没有把民意的评价当回事。
“感谢”当地的新闻报道组,正是由于他们对权力绝对的服从,才让公众有了批驳的靶子,才能真切了解这种让人莫名惊诧的官场修辞。只是,在民意自觉的时代,在公众表达恣肆的时代,来自官场的这种牛人牛语,必须要接受公共舆论的“拷问”。须知,公众不是和官员过不去,而是和缺乏基本人情常识的官样文章过不去,更是与官样文章背后的官僚作风过不去。
' />已经有25人遇难,还叫“取得很好成效”,那如果再有幸多抢救上来几个矿工,有关官员是不是要加官晋爵才行?
这样的新闻稿,首先缺乏对遇难矿工和其家属起码的尊重。其次,这是对公众的公然愚弄。不管抢救措施多么得力,28个人已经有25个遇难,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公众心里充满了悲痛、遗憾、无奈和惋惜,有关方面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表扬,显然是对公众情绪的愚弄。惨痛的矿难面前,惨重的伤亡面前,当地政府就别急着表功,别急着宣传成绩了。
面对业已发生的矿难,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尽力抢救,对事故责任进行认定,对事故原因进行查找,对遇难矿工的家属进行抚慰,对矿难进行各种善后工作。唯独不需要的,就是不合时宜的自我表扬,自我封赏。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说,矿难面前官方之所以还能发出如此雷人的新闻稿,还是有些官员的思想意识出了问题。一些政府官员,总喜欢从坏事里找出“好事”,从负面里发现“正面”,把工作的失误美化成工作的成绩。但面对伤亡如此惨重的矿难,实在有些“黔驴技穷”,最后只能闹笑话,让天下人耻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