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哈利路亚山”和曹操墓惨遭痛骂,多少有点无辜,可谓近些年各地劣质“文化营销”的牺牲品。

从张家界阿凡达“哈利路亚山”,到河南安阳的“曹操旅游文化”名片,再到成都和奉节为刘备墓“暗战”……最近,这些“文化营销”无一例外招来揶揄嘲讽声一片。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不妨跳出具体案例想想:地方政府或官方机构借文化东风进行旅游营销,到底有没有错?如果有错,是出发点上的彻底大错,还是实际操作手法不成熟缺智慧这样的“小错”?

先来探讨“有没有错”。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在人类社会的物质远未极大丰富之前,纯粹“为文化而文化”的官方举动并不现实,但凡文化营销活动,多少直接或间接与商业、旅游业或就业诉求相关。这并不单单针对我国而言,“洋案例”也俯拾皆是。史诗巨片《指环王》让无数观众对片中“中土”的世外桃源之景如痴如醉,也为影片取景地新西兰南部旅游业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为此,2001年~2003年每年影片首映期间,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改名为“中土”一周,市中心附近街道也改用故事中的地名,据说《惠灵顿邮报》也改名为《中土邮报》……新西兰人的努力得到了丰厚回报——新西兰旅游局估计,《指环王》在全球连映三年,约为新西兰的旅游带来18亿新西兰元(合11.5亿美元)的新增收入。和新西兰人的“疯狂”相比,张家界改个山名的做法,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也就不奇怪,美国总统奥巴马会亲赴哥本哈根为芝加哥申办2016年奥运会助阵,韩国和日本会为拌饭的归属权大打口水仗。分析到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为电影《阿凡达》中瑰丽风景的极可能的原型地,张家界景区通过特定的途径进行提示和宣传,既是一种“维权”,也算一种“国际惯例”。

大是大非问题探讨完了,再来看看“错在哪里”。打文化牌是一门高超的艺术,火候稍过,“文化”就被“铜臭”所掩盖,引起公众反感。如何在阳春白雪和铜臭弥漫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一个黄金分割点,需要非常专业的营销团队,远非单靠官方几个人闭门造车或一两个“策划大师”的几招野路子就可以实现。这种“度”如何把握,看看几类反面典型便知——

急功近利、香臭不分型,如某地争当“夜郎国”,某地争做《金瓶梅》原型地并打造“金瓶梅遗址公园”……名声没打响,先沦为笑柄;恶俗媚俗、手法拙劣型,如近年一些地方“创造”出子虚乌有的“天体浴”伪民俗,以情色露骨吸引游客,终究恶俗之至,遭人鄙夷;跟风炒作、缺乏个性型,看到别人汉服拜孔子,他也争相汉服拜屈原、老子甚至乐山大佛,看到别人公祭黄帝,各地又竞相公祭炎帝、伏羲甚至蚩尤,看到人家“印象刘三姐”风光了,忙不迭也弄出个“印象丽江”、“印象西湖”……难逃狗尾续貂、拾人牙慧之嫌。

“哈利路亚山”和曹操墓惨遭痛骂,多少有点无辜,可谓近些年各地劣质“文化营销”的牺牲品,是“文化透支”的必然结果。什么时候我们一些地方能克制浮躁和拍脑袋心态,以严谨论证、理性操作之理念开展文化营销,“文化牌”才能重塑公信、重焕青春。

' />
从张家界在《阿凡达》热映时,要将“南天一柱”改名为“哈里路亚山”开始,到如今张家界跟黄山争论谁才是《阿凡达》的灵感来源,无非是炒作。合理的炒作不但能够将产品推销出去,更有提升自身形象的效果。很多人之所以质疑张家界拿《阿凡达》说事,可能是从感情上无法接受厚着脸皮跟《阿凡达》攀“亲戚”关系。事实上,在经营策略中,这种做法没有羞耻之分,只有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之别。

尽管我没有统计《阿凡达》在全球宣传时,是否强调其灵感来自黄山,但让当地人找到距离最近的影子,会提高影片的关注度。《阿凡达》可以借中国的名山来打感情牌,我们的名山为何不能利用《阿凡达》来打国际牌呢?

市场经济下,张家界风景区,首先是个风景区,然后才是一个文化聚集地。既然是风景区,就需要扩大影响,吸引更多游客,进而实现知名度的提高。有人关注了,才有机会去体会寓意其中的文化内涵。反之,纵然我们坚守着文化底蕴,可冷冷清清,又向谁去传递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到那时候,岂不是只能孤芳自赏?

《阿凡达》看中的不是中国的名山,就像《功夫熊猫》并非是在真正传递中国功夫一样,其实质无非是进行利润的追求。这种市场交易,或许才是我们用几亿元票房换来的营销启示。

' />
在娱乐的江湖,明星博出位的招式很多,最简单高效的就是找一“当红炸子鸡”闹绯闻搞传奇,再不济,蹭点亲戚朋友的关系也是好的。这些日子,张家界与阿凡达的暧昧纠结说穿了也就是这个道理。1月28日的《武汉晚报》报道了此事最新进展:日前,张家界推出“阿凡达之旅”,景区结合影片中的15处场景让游客感受现实版“阿凡达”,同时还成立了“阿凡达办公室”(简称“阿办”)”。对于景区因《阿凡达》改名一说,张家界市旅游局局长予以否认。

不是更名,只是自己给自己取了个绰号而已;而且,将乾坤柱更名为“哈里路亚山”据说是“民间自发行为”。这就好比自己造了一艘船,挺想叫泰坦尼克的,结果大家笑得肚子疼,于是说是纯属邻居溢美而已。张家界这几天挺不好意思的,眼球营销的效果是达到了,身份段位也跳水了,更触碰到无数愤青的兴奋点,一时颇有点招架不住的意思。

在我看来,改名叫“哈里路亚山”也好,成立“阿办”也罢,其实都没什么可说的,更用不着上纲上线。张家界只是做了很多景点想做而不好意思做的事情罢了——新闻里说:黄山风景区宣传文化中心主任则有另一种说法,“卡梅隆在首映式上提到黄山,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是在用黄山的名气宣传《阿凡达》”——与其说得如此酸楚,我看还不如直接改名来得痛快。这两天舆论急吼吼的“媚外说”,实在是太高估改名的意义了:所谓媚外,是骨子里价值观上的偏好,而一座山改称“哈里路亚”,有几个人知道其属于宗教用语、而且念叨一次就虔诚地在心里翻译成中文“你们要赞美主”?按照这个逻辑,城市里的小资个个是要戴上“媚外”的帽子了,谁让他们动辄就“OH MY GOD”!至于“文化强拆”等说法,更有点露怯的意味,既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汹涌澎湃,又何惧一座小山改名而已?它改它的,这并不妨碍你依然叫它乾坤柱,或者尊称其为“中华文化乾坤柱”——只是,没有改名的时候,怎不见有人看到这根柱子的“重大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因为一座山想要改个名就“伤筋动骨”了,这也太让我们失望了吧。在我看来,改名不改名,不是嘴上的游戏,更不是动辄拿帽子吓唬人,只要程序合法、民意所向,改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张家界的这件事,说到底也就是景点博出位的文化焦虑,如果个个运营得像迪斯尼一样,谁还会在自己的名字上打主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年,不单单是张家界,乃至地方政府改名的冲动也是此起彼伏,他们不是北京上海,他们有他们的难处,他们有他们的小算盘——只是,每次放出风声来,不是被程序正义驳回,却是被我们“文化传统”的棒子打死而已。有时,我们手里的“文化”棋子,就如同道德律令,是专门用来教训人的,这就譬如我们去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我们欣赏“原生态”的图景,不容酒肆楼台“玷污”了这样的“纯净”——而我们,却打心眼儿里不愿意在那样“纯净”的地方待下去。

可怜的“阿凡达办公室”,估计又可以成为某些人抽象文化保护主义的靶子了。

' />
这个冬天,随着著名导演卡梅隆导演的科幻大片《阿凡达》在国内热映,其中采用张家界风光元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目前来看,这是比较成功的旅游营销事件。张家界拟推出“阿凡达之旅”,景区结合影片中的15处场景让游客感受现实版“阿凡达”,同时还成立了“阿凡达办公室”。对于“南天一柱”改名一说,张家界市旅游局局长予以了否认。

张家界将此作为撬动欧美市场杠杆的愿望最终能否成功,目前不好妄下结论。“邀请卡梅隆和主要演员来张家界宣传”、“推出张家界《阿凡达》梦想成真之旅的旅游产品”、“授予卡梅隆荣誉市民”、“张家界所有宣传品在改版时加上《阿凡达》的内容”及“把张家界涉及景点的标牌解说词进行修改”等措施是否具备操作性?“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已经证明将会伤害国内游客的感情。

张家界旅游行业的人士,对借电影造势基本上持肯定态度。《阿凡达》中确实采用了张家界风光元素,利用这次机会营销张家界也确实非常必要。特别是多年来没有启动的欧美市场,如能借助阿凡达将张家界推出去,说不定将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了解张家界发展历史的人都明白,旅游立市的张家界由于工业短缺,80%以上的财政收入都来自于属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可以说旅游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游客对旅游品质、形式的需求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旅游行业正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考验。

张家界的城市建设滞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在未来至少十年的时间内无法摆脱“观光型”旅游产品的桎梏。凭借着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优势,目前张家界惟一的出路就是将“观光型”旅游做到极致,打造“国际风景城市”。过去20年建构起来的“旅游优势”在下一步需要考虑,如何让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建共享。

张家界这座充满理想与欲望的城市,如何完善内部机制,抵御外部侵袭?这或许才是人们都应该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而仅靠一部《阿凡达》,是无力承担这一切的。

' />
《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北京发布会上的一句“哈利路亚山的外景原型来自于黄山”的说法,为影片添加了不少中国元素。随着《阿凡达》的全球热映,这句话也为黄山吸引了更多中外游客。就在此时,张家界景区相关人士半路杀出,认为卡梅隆在北京的发布会上把黄山和张家界的“南天一柱”弄混了,“哈利路亚山”真正的原型应当是“南天一柱”。(01月26日《天天新报》)

“南天一柱”更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立即在网上引起强烈震动,有网民对于“南天一柱”是否就是“哈利路亚山”心存疑问,大部分网民表示反对,认为为一部电影更改名字完全没有必要。而张家界景区管委会主任宋志光却认为,现在把“南天一柱”更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就是向外界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张家界不仅属于世界,也已经走向世界。

张家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神奇风景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毋庸置疑,难道非得需要改一个外国名字来证明?当然,以电影为契机采取宣传方式实现张家界景区的营销策略,无可厚非,就像《魔戒三部曲》捧红了新西兰、《古墓丽影》捧红了吴哥窟,《卧虎藏龙》捧红了安徽宏村,《非诚勿扰》捧红了日本北海道和杭州西溪湿地一样,借《阿凡达》这样的超级大片,搭个“顺风车”营销一下景区也不过,但急功近利策略,难免让人怀疑其背后的商业利益在作祟。而张家界方面称改名顺应了景区土著居民和广大游客的心声的说法,笔者觉得这是单方面意愿。按此意愿,“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只是张家界方面旅游战略第一步而已,借《阿凡达》效应推出旅游产品才是真。


无论是古墓之争,还是景点更名,都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打着历史与文化名人的旗号,片面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其背后商业旅游目的不言自明,这不仅是对先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历史的亵渎。事实表明,只有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用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古文化,才能让历史古迹焕发出时代生机。

“南天一柱”绝伦惊险、直插云霄,峰体造型奇特,垂直节理切割明显,仿若刀劈斧削般巍巍屹立于张家界,其命名形象直观,带有历史典故与人文色彩,可以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胎记,是割不断的血脉。而牺牲本土文化和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南天柱硬“被接轨”,其实看上去并不美,也缺乏文化品位。试想,假如更名真的能引来了投资,那么,新名字就能带来文化记忆与历史的认同吗?那将会失去更多。假如明年《变形金刚3》火了,那么是不是要“南天一柱”更名为“擎天柱“?

我觉得,“南天一柱”更名,这不是外来文化的融合,而是外来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颠覆与践踏。在政绩经济的冲动下,要用经济的冲动来“打劫”千年的文化传承,其背后的用意不言自明。毕竟,电影的影响力是短暂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由此掀起的热潮也会随时光的流逝而烟消云散,更名带不来长远的利益,反而会伤害历史。

“古墓经济”能否成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后阿凡达经济”能否让张家界蜚声世界?一切都还不确定。名字并非“一改就灵”?历史证明,唯有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名字,才最具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 />